close


嗯.......,已經很久沒發文了,猛然一看,距離上一篇剛好是隔了一年!

回想起來從開始接觸耳機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,想想這段路途也走了挺久的,這陣子總算進入了兩聲道的領域。

雖然進出過的器材並不多,但卻聽了也不算少。

不過礙於軟體(音樂類型)上的受限,器材僅能提升到某個層次,再升上去就相對越小(甚至是扣分?)。

來回接觸的感觸是:

我還是不要花太多錢在音響上好了 XD

畢竟我的音樂類型還是偏重於流行樂,那種「旗艦級」系統對我而言只有扣分而沒有加分。

圈內人都知道,越高級的器材越能反映出前端的品質。流行樂普遍錄音品質較低,搭配高級器材豈不是在虐待自己嗎?

是故,目前使用的耳機的等級只在中階~高階,前端及喇叭系統只在低階而已。



以下不按照順序分享近期的器材:


C.E.C DX-71

1998年的產物,當年日幣售價25萬日圓,應該算是當年C.E.C的旗艦吧?對C.E.C的印象就是:鬆軟、底盤不重、中頻表現不錯、高頻延伸適中、中性偏軟。這台也不例外。

當初會買這台其實也很單純:預算問題,加上只是想找個有平衡端子的DAC,未來有機會說不定會玩平衡耳機。

至於為什麼會選老機子,我想一方面是對老機充滿了好奇,加上預算內要找到現階段的高階產品的體質,勢必至少是多了一倍(二手)。

剛好這台是該年的C.E.C的旗艦,二手價又不用兩萬就能買到,且又支援24Bit/96KHz(DX-71 MKII可支援到192KHz)。

說實在,我找不到其他器材能用這樣的價格買到這樣的規格了.......。


TANNOY revolution DC6

這對待在手邊的時間真的是來匆匆,去也匆匆。

跑遍了所有音響店,就是沒有擺這對,僅有DC4或是高階的Precision 6.1 Walunt,只好死馬當活馬醫,挑了Precision 6.1當作基準了。

因為上一對是主動式喇叭FOSTEX PM0.5n,這對低頻量雖不多,但質感較差,給我的聽感就是糊又多。所以心裡有個底就是找一對低頻質感好、量不多就足矣。

誰也沒想到,在該音響店聽到的是適中,加上人聲好聽到讓人雞皮疙瘩(簡直是貼在你耳邊唱歌一樣),就興沖沖的衝了一對DC6,回到宿舍所聽到的跟Precision 6.1根本天差地遠!

雖然這兩對的中頻都很好聽,厚度夠,但DC6的底盤又更輕了!對於我的聆聽類型實在是搭不太起來,無奈只好跟他說再見了.......。


昕樂2W管擴

昕樂管擴也算是服役了我好幾年,從單純的2W變壓器輸出版本,多升級了管穩壓,也加裝了喇叭輸出。

這台比較特別的是:具有Low/High Gain,同樣擁有16/40/300/600阻抗輸出,但不占去一組輸出,耳機插進去後,喇叭並不會輸出,拔下來才會有(為16歐姆輸出)。

不過藉由這次升級,不曉得是不是管穩壓的關係,還是High Gain,抑或是外宿的電源品質較好的關係,感覺又把DT990推到另一個層面!

真心覺得,應該很難找得到,推DT990可以推得出力道、不刺耳、不鬆軟的管擴了!

不過可惜的是,因為只有2W輸出,推一般書架型喇叭還是沒辦法,沒厚度,低頻推不出來,碰到大場面會軟腳且臨亂!

事實證明,想拿來當耳擴綜擴一體機還是想太多,看樣子以後還是耳朵收驗為主.......。


DA&T B80

因為昕樂管擴不夠力,只好再添購一台,這台相較於昕樂管擴,如果昕樂管擴推DC6有45分,那這台還是只有55分。

很明顯的,B80能將低頻推得很好,力道很夠,厚度也出來了不少,但可惜的是,線條較粗,高頻被細節吃掉了不少,透明度少了不少,就像是接了濾波排插一樣。


文聲 Audio Refinement Complete

此台目前服役中,是用來取代B80的綜擴,因為據說此台評價不錯,當年又是跟YBA合作,剛好運氣很好的被我挖到這台。

聲底中性偏暖、底盤下潛不深、線條鬆軟、中頻較突出、高頻延伸一般、透明度高,整體而言也算是很接近DX-71的走向。

相較於B80,除了低頻量較少以外,原本該有的都有了,搭配DC6我給予75分!


Moinitor Audio Bronze BX2

這對目前也在服役中,是用來取代DC6的,也許有人會認為怎麼好像是降級了?嘿嘿!這你就錯了!

可別小看這對,這對可是直接秒殺DC6的,我敢說是該20K內無敵手啊!某A開頭號稱CP值超高的喇叭真的可以靠邊站了 XD

其實說秒殺DC6也不能這麼說,BX2的中頻飽滿度可是遠不及的,但其他部分,不管是低頻量、下潛、高頻延伸、解析、動態就是不同層級的。


chario Sihouette 200


這對相較於BX2而言,最令人受到注意的還是他的中頻,中頻帶有濃濃的甜味,我想這也就是chario該有的音色吧!

但過多的染色,總是也會付出一些代價,在聆聽樂器時,其音色相較於BX2就假了很多!

事實上,這對整體上的表現也遜色於BX2不少。不過喜歡他的中頻的人,我想應該會漸漸地忽略掉其他缺點吧?

這對另一個方便之處,由於低音反射孔是在底下,所以很適合給予空間不大,沒有空間可擺放腳架(也不適合放),只能放在桌上的使用者。


線材

接下來的線材分享,因為含有個人喜好因素,加上有情緒性的字眼,有些不想講的就不細明講是什麼線了。


喇叭線


FURUTECH FS-502 + FP-200B vs. X王 碳纖鍍銠

換上前者,我只能說,一條價格可能比較便宜、沒run的線都比他好聽N倍,然後線又粗又重,對折賣的價格我想才比較合理吧......!


訊號線

audio-techinca AT-6114 vs. IEGO L80229

鐵三角的訊號線就如同自家耳機一樣的調音,有著女毒,且底盤較輕的特性,解析不錯,高頻延伸佳,剛開聲的刺耳略重些,但run過一段時間會漸漸的收斂不少。

相較於L80229,這條也是我服役了很久的一條。雖然這條我個人不太喜歡用,擠到我的接頭都有點變形.......

原本這條應該是拿來做電源線,但也不曉得為什麼會拿來做訊號線,這條只能說他X的在比粗的,一條跟電源線一樣粗的訊號線我想再也找不到了吧.......。

聲音就如同這條的外觀般的粗曠,低頻量多、中低頻飽滿,但由於線徑較粗,高頻某些細節還是被吃掉了一些。


電源線

上峰電源線 vs. 某X線(很紅,其所有線材走的是低價路線的線)

先說後者,這條的特性是,低頻量多,力道強勁,但缺點是,解析、中高頻的一切就像是被吃掉般,原本該有的厚度跑哪啦?這條線就像是小黑線的進化版,中高頻的提升程度完全感受不出來.......。會有這種問題私心懷疑罪魁禍首是該公母頭的關係,有著不太正常的亮度,感覺像是鍍了一層抗氧化般,收二手的線竟然看不見任何的氧化或明顯使用過刮傷的痕跡?

前者的線,好吧!我必須說,完勝後者,且價格也取勝。以走向來比喻耳機的品牌,就像是Beats跟Shure一樣。上峰的電源線,真的就很有Shure的味道,低頻量不多、但質感佳、中頻突出且厚度佳、非高解析但透明度佳。

藉由這次的經驗,那種業配文的廣告文,標榜鍍銠價格又低的線還是少碰為妙!



接下來是久違的開箱文


CAM00178.jpg
走向有著與他廠眾不同的英國品牌

CAM00179.jpg
打開囉!

CAM00183.jpg


CAM00220.jpg
所有的內容物。說實在我不太瞭解為啥要給六角板手........


CAM00250.jpg
正面照,高音單體從低階到高階皆使用自家的黃金單體,據說可使高頻延伸更寬。

CAM00258.jpg
屁屁照

CAM00230.jpg
套上濾網後的樣子

CAM00226.jpg
與前役DC6的合照,相較於就顯得稍小些,重量也輕了一點。

CAM00175.jpg
FURUTECH FS-502 + FP-200B & FURUTECH ALPHA-S25 + GS-100Y
很感謝該店老闆原本要送的裸線最後還是幫我做成喇叭線,當然波浪叉跟跳線不是送的 XD

CAM00243.jpg
跳線裝上去後的樣子。不過可惜的是,該線不夠軟,端子位置若是陷進去的喇叭就可能無法裝。

audio-technica AT6114  
僅為半價就買到全新的線,根本是賺到

FURUTECH GTX-D (G)  
終於上了高階壁插!這東西還是一次到位比較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iYan 的頭像
    MaiYan

    苦は受け入れてあたり前、活かして半人前、 忘れて一人前。

    Mai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